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12招養出快樂小孩~許芳菊 編譯

連結網址:12招養出快樂小孩

12招養出快樂小孩 (摘自網路文章)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我們整合
專家意見,提供 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2.教導他關懷別人:
3.鼓勵他多運動:
4.笑口常開:
5.有創意的讚美:
6.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7.激發他內在的藝素天份
8.常常擁抱:
9.用心聆聽:
10.放棄完美主義:
11.教導他解決問題:

12.給他表演的舞台:

誰是「人才」? 20年職場3大觀察 ~引自網路

誰是「人才」? 20年職場3大觀察
給各位家長去深思:
1.我的孩子一定得考試第一!讀!讀!讀!
2.從小應如何培育優勢能力,長大後仍保有創新、創意。
3.如何從小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力、增進適應力、應變能力。
4.增加主題式、統整式的專題研究,深化跨領域之學習。

        企業等待的人才究竟是什麼模樣?透過邁入第20年的「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Cheers》雜誌解讀社會環境變遷、企業因應挑戰所調整的用才策略,你將能得到解答。
日前IBM公布最新〈全球高階主管調查報告:重新定義邊界〉顯示,全球企業高階主管認為,未來35年,產業融合 將成為影響業務的主要力量;換言之,數位競爭時代,不僅產業間的分際日趨模糊,企業在求才上也愈來愈歡迎具跨領 域特長的人才,以因應正在發生的經營變革。
        當企業迎來顛覆性的時代,相較於過去,對社會新鮮人的期待也有了不同排序的要求。從前,專業知識最受企業重視 ;如今,具備跨領域專長,早已成為企業愈來愈強調的選項。
1997年開始進行的「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今年已邁入第20年。回顧這20年來企業對人才的期待,從社會環境變 遷,到企業因應挑戰所調整的用才策略,不啻是一段極具代表性的人才定義演變縮影,很值得職場工作者參考。
1. 除了實作,「創新力」愈發重要
        2016年企業最愛大學生由台灣大學奪下總榜首,成功大學居次。淡江大學則持續穩坐企業最愛私校第1名,而在技職 學校方面,台北科技大學再度蟬聯寶座。

        看重實作力,固然反映出企業對人才具備即戰力的渴望,但全球化經濟和新科技的衝擊下,愈來愈多破壞原有產業規 則的新發明出現,當前方充滿不確定時,如何在沒有答案的情況下找出答案,在未知中解決問題?創新力開始後來居上 ,成為企業求才的另一個青睞點。

2. 跨界人才勝出,外派意願變高
        當產業分際愈來愈模糊,固守的疆界和窠臼都要打破。這次調查顯示,超過6成企業認為,學歷之外,具備跨領域專 長,是招募人才時的重要考量。
跨領域人才如何培養?除了個人有意識地自我鍛鍊之外,不少企業也願意從組織端助一臂之力。特別是受少子化效應 衝擊,企業面臨迫切人才缺口,7成企業具體做法就是加強培訓需要的人才,近6成企業則展開更積極的徵才溝通策略。
         除了進入職場後「從做中學」,從大學生到工作者,都要抱持樂於學習的心態,才能因應瞬息萬變的工作考驗。資訊科技雖然會淘汰現有的許多工作,但同時也將創造出前所未聞的就業機會與職稱, 因此,兼具深度與廣度的『T型學習』就有所幫助。」

3. 軟實力抬頭,要懂應變及溝通
         與過去5年相較,企業認為社會新鮮人對管理上帶來的最大議題為何?首先是「個人主張較強烈」,其次是「流動率 高」,第3則是「應變能力需要加強」。
這些都跟態度和價值觀有關。畢竟科技日新月異,專業等「硬實力」容易過時,甚至被取代,企業只要願意培訓就能 持續追趕,但待人處事的基礎等軟實力,卻需要時間熟成。所以,晉用新鮮人時,4成企業雖仍重視「專業知識與技術」 ,卻有高達8成企業最重視「學習意願強、可塑性高」,其次是「抗壓性與穩定度高」。

         「應該說年輕世代朝兩極化發展,同樣都在數位環境長大,一種是工作意願不強,抗壓性低,屬媽寶型;另一種就是 非常積極努力,善用數位優勢,無論在資料蒐集或工作上,都非常主動獨立,」俞姵如分析。至於企業相應的做法,是 各自放在不同位置:前者交付他不需要太多判斷的例行性工作,後者則賦予對方潛力職務,讓他有更多發揮。
其實不管從什麼學校畢業,漫長的工作生涯中,決定一個人勝出與否的最終理由,還是是否擁有強烈的自我實現和學 習動機。台灣微軟人力資源處副總經理邱紫筠就強調,對任何事都有熱忱的人,就算一開始不會,也一定會努力學到會 。
        畢竟,在風雲詭譎的數位經濟時代,沒有人能預知下一步的方向。肯用熱情擁抱各種模糊與不確定的人,就是企業正在等待給他舞台的將才。

Cheers》雜誌「2016年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說明
本次調查是針對2015年《天下》雜誌2000大企業人資主管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時間自20151123日起至20151223日為止。扣除拒絕與未聯絡上者,問卷共寄出2,105份,回收88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42%。
調查執行:《天下》雜誌群調查中心熊毅晰、鄧凱云、《Cheers》雜誌編輯部楊倩蓉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日本怎麼教出諾貝爾獎得主?__蔡慶玉


© 由 Global Views Commonwealth 提供 
        2015年日本梶田隆章教授榮獲諾貝爾獎,我不禁開始思考,為什麼日本人常常獲得諾貝爾獎呢?從教育現場,我發現日本是一個自主學習風氣相當興盛的國家,而且他們還有著「堅持到最後」的研究精神。
有生之年能看到自己的孩子得到諾貝爾獎,大概是為人父母者最欣慰的事。日本的梶田隆章教授在榮獲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後,他高齡80歲的爸爸接受媒體採訪,欣喜之情,難以言表。
「您從小是怎麼教的啊?」記者問。
梶田老爸靦腆的回答:「隆章從小就喜歡原子小金剛,夢想將來跟御茶水博士一樣會發明,他做事很專心,玩的時候盡情玩,讀書的時候認真讀。我很少管他,呵呵!」
每當諾貝爾獎名單發表時,日本全國上下都籠罩著興奮期待的氣氛。看著報章媒體大篇幅專題報導,我不禁思考,為什麼日本人常常得諾貝爾獎呢?
此外,最近媒體常評論說,東京大學是最高學府,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卻比較少?我好奇的問身旁這位慵懶橫躺在沙發上,邊剪指甲邊看電視的把拔,他畢業自「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京都大學。
他語帶得意的說,東大是培養未來官僚及企業精英的學府,而京都大學一向有著「自由開放」的學風。我笑了笑,心想,喔,那就是「放牛吃草」囉?把牛兒們帶到牧草豐美的原野後,就放任牠們自由奔跑,拘束愈少,愈能激發創意?

國中小的暑假作業:自由研究

        的確,我在教育現場觀察到,日本很鼓勵自由研究,自主學習的風氣很盛。日本全國從小學一年級到國中三年級,每年暑假作業都被規定要做「自由研究」。如其名,研究的主題完全是學生自由選擇。例如,「香蕉晒太陽」,把幾根香蕉分別用報紙包、保鮮膜、鋁箔紙、塗防晒油,觀察香蕉晒傷的情形。
        因此,各大公私立博物館紛紛推出各項活動,協助學童找到想自由研究的主題,提供相關的資料和數據。日本《經濟新聞》每年會在暑假開始時,刊登大篇報導,介紹小朋友可以去找靈感的企業博物館。Panasonic數理體驗博物館、三菱未來科技館、日清拉麵博物館、TOYOTA汽車博物館等。這些精心設計的企業博物館所被賦予的神聖使命,除了保存企業歷史成就,另外就是從互動的展覽中,啟發下一代的潛能。
        國立研究單位也是引導學童科學研究精神最直接的地方。每年暑假期間固定有「一般公開」,會規劃活潑有趣的活動,讓平日忙得不得了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面對面和孩子接觸,一起做實驗。
我家居住的筑波市喊出的教育口號是:「本物(來真的)!」讓學童參觀太空總署,一起做水火箭發射;或到國家地圖中心,一起從衛星畫自家附近的地圖;到產業技術研究所跟機器人做朋友,一起去散步。筑波市有規劃機器人實驗專用人行道區,就像是自行車專用道一樣。

動手做,才能感受存在感

        日本平常課堂的理化課很生活化,特別注重「動手做實驗」,並沒有艱深難懂的理論。有一天,四年級的哥哥回家跟我說,今天在學校學點火柴,他試了三次才點成。我聽了嚇一跳,好危險喔!老師為什麼會這樣?
        但後來想想,若因為怕風險,會錯失真正學習的機會,難怪很多大人不知道如何點火柴。摩擦生熱點火,觀察火焰及蠟燭的變化,正因為親手接觸,印象特別深刻,而真正學習到科學的基本觀念。
        201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中村修二教授接受專訪時,曾特別強調,他許多實驗並沒有委託助理,都是親自動手做。雖是因為預算短缺,卻能藉此觀察到實驗過程中,其他研究者沒發現的細微變化。
        我很認同中村教授說的:「動手做,才能感受到人類的成就感和存在感。」自己動手做得來的知識,比課堂上老師教的更容易理解,而且馬上就牢牢記住。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日本在教育理念中,強調實驗研究的精神,也因此衍生出觀察入微、追求細膩完美的民族性。

不到最後不放棄的精神

        2015諾貝爾生理醫學大村智教授的名言:「堅持到底」,最近在日本企業管理階層非常風行,這是讓他獲獎的關鍵。
        孩子在研究學習過程,難免會碰到挫折。日本小學每學期舉行類似小小馬拉松的「持久跑」。小一的兒子悅生告訴我,「老師說,這是跟自己比賽,跑完到終點,每個人都是第一名,可以得到小金牌。」我聽了對他微笑,並且贊同的點點頭。日本教育中,非常強調「不 到最後不放棄」的精神,從小鍛鍊孩子堅強的意志力和堅韌的生命力。
        2001年,日本的文部科學省(教育部)頒布「科學技術基本計畫」,強調基礎科學的重要及培養人才的迫切,希望在50年內,有30人獲諾貝爾獎。這個目標到2015年已經快完成一半,有12人得獎。年年受到諾貝爾獎的肯定,不僅鼓勵許多年輕研究人員,也讓小學生們懷有夢想,播下希望的種子,相信只要努力,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相信就是力量,即使知道自己過的橋比他們走的路還多,我們也得放手,讓孩子自由思考、親自動手,從跌倒中站起來、從失敗中累積經驗,勇敢的堅持夢想,到最後成功的那一刻。如此一來,相信每位孩子都會是快樂的諾貝爾「人生獎」得主。


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

1051005父母教養觀~親師合作

    現在的父母,很多是「直升機父母」或「快遞爸媽」,而且還樂此不疲!
    沒錯,少子化的因素,父母通常生一個或兩個。但不意味著不用管教,不用教導;甚至,孩子吵鬧,只要把手機給她「滑」,影片給他看,不吵不鬧即可。但是,父母這樣的退讓,剛好成為孩子的「堅持」!非但沒有教育意義,還有可能寵壞孩子,總以為自己「堅持」下去,就會達成目的了。
    父母應與導師常聯繫,與老師合作,依同樣的標準行事,養成正確價值觀,與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支持老師,不在孩子面前評斷老師,親師合作大造親師生三贏。





1051005孩子的教養從「小」開始~生活習慣、正向態度養成

    家庭是孩子第一個學習場所,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
    孩子上了小學後,適應不良、學習不專心、東掉西落……等問題一一浮現,真的是上小學才產生嗎?葉明修老師指出:「其實,孩子的所有問題,早就出現多次,父母總以年紀小,長大就會好的心態,或是以容忍、寬容的態度來看待,結果缺點還是依然存在,生活習慣、態度未養成,到了小學問題才真正顯現出來。」

    可見,父母應該從幼兒開始,適時、適量、適性給予情境演練與教導,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與心態,長大後易收「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之功效。






2016年9月1日 星期四

父母效能檢核表

父母效能檢核表    您是不是有效能的父母,請做做看!
編號
                   
總是
經常
很少
從未
1
我能每天抽空檢查孩子的聯絡簿
 
 
 
 
2
孩子做錯時,我會立即糾正並告訴
 
 
 
 
3
我能親自為孩子準備三餐
 
 
 
 
4
我能親為孩子準備乾淨、舒適的衣服
 
 
 
 
5
我了解孩子在國小階段的發展情形
 
 
 
 
6
我和孩子溝通時彼此都很愉快
 
 
 
 
7
孩子有好的表現我能具體的讚美
 
 
 
 
8
我會利用時機鼓勵孩子參加慈善和捐獻活動
 
 
 
 
9
我會帶領孩子分擔家事
 
 
 
 
10
我不會將十二歲以下子女單獨留置危險的地方
 
 
 
 
11
我會和老師討論子女的教育問題
 
 
 
 
12
我會和孩子一起看電視並討論內容
 
 
 
 
13
我會以身作則,注意自已的行為習慣,以作為孩子的模範
 
 
 
 
14
我會和孩子一起選擇課外讀物
 
 
 
 
15
孩子會和我談他的學校生活
 
 
 
 
16
我會指導孩子正確使用零用錢
 
 
 
 
17
我能說出幾個孩子最要好同學的名字
 
 
 
 
18
孩子有了困難會告訴我
 
 
 
 
19
我能依孩子的能力,給予適當的期待
 
 
 
 
20
我能敏銳的察覺孩子的心情
 
 
 
 
21
我的家庭充滿歌聲、歡笑聲
 
 
 
 
22
我能及時發現孩子身體不適,並適當處理
 
 
 
 
23
我願意抽空和孩子閒話家常
 
 
 
 
24
我會安排有益身心的休閒活動
 
 
 
 
25
我能培養孩子良好的興趣、嗜好
 
 
 
 
26
我會閱讀有關管教子女的書刊
 
 
 
 
27
我知道孩子就讀的班級和級任老師的姓名
 
 
 
 
28
我提供孩子一些作決定的機會,並讓他為自已的決定負責
 
 
 
 
29
我能參加孩子學校舉辦的職教育活動
 
 
 
 
家長簽名:                                                   總分:
請依照「總是」得3分,「經常」得2分,「很少」得1分,「從未」得0分,計分,計算您所得的總分;總分越高,表示您越是個有效能的父母。

做過以上的問卷和評量表之後,如果您的得分很高,請繼續為教養好子女而努力;如果沒有很高的分數也不要灰心,因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您也不可能每件事都做得完美,只要您肯用心不斷地學習,調整自已教養子女的觀念和做法,您就會是做成功的父母。